首页

女王男调奴小说

时间:2025-05-24 07:17:06 作者:恰乘春风浩荡时——写在西藏和平解放74周年之际 浏览量:97010

  中新网9月9日电 最高人民法院9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局长杨向斌在会上表示,截至目前,我国共设立282家仲裁机构,仲裁员6万余人,累计办理案件500多万件,涉案标的额8万多亿元,当事人涉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杨向斌指出,仲裁是国际通行的商事纠纷解决机制,对一个国家、地区的投资贸易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仲裁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法律制度,是涉外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高度重视仲裁工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就深化仲裁制度改革,健全国际商事仲裁和调解制度,培育国际一流仲裁机构,推进海事仲裁制度规则创新作出新的部署。

  新一届司法部党组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以仲裁法修改为契机健全完善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融通的仲裁法律制度,切实加强仲裁监督管理和涉外仲裁工作,不断提高仲裁的公信力和国际竞争力,推进新时代仲裁事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我国共设立282家仲裁机构,仲裁员6万余人,累计办理案件500多万件,涉案标的额8万多亿元,当事人涉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优质、高效、专业的法律服务和保障。其中,2023年全国仲裁机构共办理仲裁案件60.7万件,同比增长27.8%,标的总额11602亿元,同比增长17.66%,涉外案件3100余件,同比增长8.28%,涉外标的额1700亿元,同比增长42.29%,案件范围涵盖了经济贸易、工程建设、金融保险、交通运输、房地产交易、农业生产经营、互联网经济、知识产权等诸多领域。

  杨向斌表示,司法部主要部署推动了以下工作:

  一是完善仲裁法律制度。仲裁法修改列入了全国人大和国务院2024年度立法计划。司法部今年初启动仲裁法全面修订,牵头并商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等单位组建工作专班,聚焦重点问题深入调研论证,两次大范围征求中央有关单位、地方人民政府以及部分仲裁机构、企业、专家学者意见,数易其稿,稳妥推进,形成修订草案。修订草案目前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二是扎实推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司法部认真落实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关于在北京、上海、广东和海南开展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试点任务要求,成立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专家委员会,研究建立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开展中期评估,按照中央对各试点地区的发展定位,积极推进试点地区仲裁机构专业化国际化建设,完善仲裁发展环境,建立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发展新格局。目前,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三是建立健全协作配合机制。充分发挥仲裁在多元化解纠纷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推进仲裁机构建立健全仲裁调解工作机制,设立商事调解中心等专门机构,建立调解员名册,制定调解规则,不断提升仲裁调解能力和水平,2023年全国仲裁机构以调解和解方式结案19.4万件,占总结案数的36.5%,同比增长16.67%。指导支持仲裁机构加强与人民法院的工作对接,仲裁机构和各级法院通过建立联席会议、信息共享制度和仲裁机构在法院诉讼服务大厅驻点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保全、裁决执行、司法审查等方面的工作,助力完善优势互补、衔接有序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格局。黑龙江、山东、上海、江西等省(市)高级人民法院和司法厅(局)就建立健全诉仲对接工作机制出台了专门文件。

  四是开展涉外仲裁人才培养工作。2022年,司法部会同教育部等印发《关于做好涉外仲裁人才培养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对加强涉外仲裁人才培养工作作出具体部署,提出“三个千人”人才培养计划。2022年以来,司法部会同教育部持续实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国际仲裁)研究生培养项目,组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0所高校与仲裁机构签订联合培养协议,目前全国已招生800余名。指导北京仲裁委员会、上海仲裁委员会等仲裁机构开设涉外仲裁系列课程,直播观看量累计超过百万人次。

  五是深化仲裁国际交流合作。支持仲裁机构“走出去”和“引进来”,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在北美、欧洲及香港设立分支机构,深圳国际仲裁院、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在香港设立了业务机构。同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调解中心、大韩商事仲裁院在上海自贸区设立业务机构,开展涉外仲裁与调解业务。各地各仲裁机构组织开展经常性国际商事仲裁交流研讨活动,参与联合国贸法会国际仲裁规则研究制定,参与亚太经合组织在线争议解决机制建设等,为发展完善国际商事争端多元化解机制提供中国标准和方案。

  杨向斌指出,仲裁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司法支持与监督。各级法院依法履行仲裁司法审查职能,支持和监督仲裁制度实施,为仲裁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司法环境。司法部将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与最高人民法院的协作配合,共同推进仲裁事业高质量发展。 【编辑:黄钰涵】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巴库气候大会闭幕 达成2025年后气候资金目标

“看中国”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会林文化基金和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已持续14届。据“看中国”项目指导教师、巴西圣保罗大学教授塞西莉亚·梅洛介绍,巴西圣保罗大学自2016年起连续8年赴会,行摄新疆、福建、重庆、辽宁、山东和内蒙古等11个中国省市自治区,共有27名学生参与,摄制36部作品。

中美领导人将于本月15日在旧金山举行会谈?外交部回应

中轴线基金会活动现场,民众团聚在屏幕前,观看在印度举办的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现场直播,共同见证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历史性时刻。中国邮政集团北京市分公司现场发售申遗成功首日封,并与大会现场视频连线,为第一张首日封加盖中轴线邮局邮戳。

证监会去年罚没63.89亿元

2023年是推动检察公益诉讼立法开局之年,专门立法工作驶入快车道,取得积极进展。一是检察公益诉讼立法研究持续深入。最高检应勇检察长提出“公益诉讼检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公益保护领域的生动实践和原创性成果”,并在《学习时报》头版头条刊发署名文章,全面梳理了党中央对检察公益诉讼改革的系统部署,深入分析了检察公益诉讼作为世界法治文明“新样本”“新形态”的实践特色,总结提炼了检察公益诉讼独具中国特色的制度特点,科学回答了制定检察公益诉讼法的现实必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9月21日,会同全国人大监察司法委、最高法、中国法学会联合举办检察公益诉讼立法专题研讨会,邀请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就检察公益诉讼实践发展、制度建设和理论研究中重点问题开展专题研讨。专家学者在学术研讨中也从不同角度分别进行了论述,认为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是一项中国影响世界的具有创举意义的制度,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成果和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制度创新价值。此外,学术界对检察公益诉讼立法高度关注,多所高校研究形成立法专家建议稿。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既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也为检察公益诉讼立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二是深入调查研究。坚持问题导向,最高检与最高法通过工作交流会商会等方式就检察公益诉讼立法进行广泛交流和协同研究,并就立法涉及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联合调研;与司法部召开工作交流会商会共同推进立法研究。最高检通过各种形式收集地方检察机关立法需求和建议,全面梳理汇总司法实践中需要通过立法解决的突出问题,有必要通过法律形式固定的成功经验,以及检察公益诉讼不同于其他诉讼的特殊规律等,丰富立法实践样本。三是检察公益诉讼立法进程加快推进。年初政法领域立法规划明确做出了部署,9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将检察公益诉讼法列为一类项目;最高检组织力量形成《检察公益诉讼法(建议稿)》,10月27日,中国法学会专门召开立法专家咨询论证会对建议稿条文进行逐条论证;12月6日,最高检与最高法、司法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市场监管总局等七部门共同召开起草工作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12月20日,全国人大监察司法委正式启动立法程序。

德国总理朔尔茨将访华

中央组织部理论学习中心组切实发挥领学带学促学作用,举办读书班,静下心来、原原本本、逐章逐条学习《条例》;举办扩大学习报告会,邀请中央纪委有关负责同志作《条例》解读辅导,示范带动部机关各局级单位迅速行动,把学习教育落到实处。

习近平复信美国马斯卡廷中学访华代表团学生

第一,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古人云,“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者,养子使作善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使命。在思政课教师的素质中,相对于知识素质、道德素质、能力素质而言,思想政治素质是首要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主要包括政治认知力、政治理解力、政治分析力、政治判断力、政治批判力等。政治认知力是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形成政治认知力的思想理论基础。具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具备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的能力,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而,说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